当前位置:句艺录>造句大全>

梁漱溟如何造句 梁漱溟的造句精选

句艺录 人气:2.91W

梁漱溟自早年起即有记日记的习惯,但因各种原因迭有散失。

因为这段经历,我采访了梁漱溟、冯友兰、贺麟、王力、金克木、季羡林、费孝通、吴冠中、李泽厚、刘心武等等名硕,骑车不知道把北京转了多少遍。

伍观淇的襟弟、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就两度欲拜伍为师,但都被后者拒绝了。

冯夫子不愧号称“最明白最系统最精当”,读了冯夫子,以往读梁漱溟不懂的地方都豁然开朗了。还有其他地方,也多是豁然开朗了。

梁漱溟造句

梁漱溟教育之在社会,其功用为绵续文化而求其进步。

卢作孚生于1893年,和***、梁漱溟同龄,是一位知行合一埋头苦干的人,他有思想、有办法,肯动脑子,能下死工夫。

梁漱溟第一次走进中南海,是在1950年3月12日晚,他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,特意从外地赶往北京,共商国事。

梁漱溟不是书斋型的学究,亦非耽溺于玄理的空想家,一生孜孜致力的是迫在眉睫的“中国问题”,一切心思围着它打转;交游政学两界,以“救国建国”。

梁漱溟教育的本意,是要把人们养成有本领有能力;如果要使一个人有本领有能力,就非要发展他的耳目心思手足不可。

这些人有些被称为历史大师,像吴宓,梁漱溟等人;有哲学家,像冯友兰教授,有些文学教授,像陈源陈西滢。

梁漱溟认为中国人不自私,而是“互以对方为重”。

后来,南北议和后,司法总长下野,梁漱溟也没有工作了,就想到湖南出家当和尚。

梁漱溟这一早期文化观的实质就是折中主义。

该书增订本近日由世纪文景出版,澎湃新闻选摘了其中22段梁漱溟先生关于学术与人生的体悟。

梁漱溟先生对中国文化的定义——“中国人夙昔生活所需要之一切”,足见国人对中国文化载体的情感多么深厚如海。

李大钊虽然同梁漱溟熟不拘礼,但他组织XXX的事却没有向梁透露过半点。

TAGS: